大象新聞記者 李昌 特約撰稿人 邱祎
雅思低配6分“上岸”的王欣,在香港都會大學的welcome reception上第一次跟教授和同學見面,坐在臺下的她也就聽懂了院長不到一半的歡迎致辭。
這樣的壓力與焦慮僅僅是個開始。王欣知道,后面還有無數座大山等她翻越,不過她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。
【資料圖】
為了進入香港這所大學讀研,人到中年的王欣,一方面要克服記憶力減退的困難,一方面還要在照顧家人與孩子的瑣碎中分出時間學習,一年多來,她幾乎沒睡過一個好覺,中途也數次想過放棄,幸好,性格要強的她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,最終順利通過雅思考試并成功申請到了香港的學校。
這兩年,中國內地正有一大批像王欣這樣的中產媽媽,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不惜放棄自己的職位和薪水選擇去香港讀研,克服種種困難重新開始。只是,隨著“雞娃先雞自己”的家長越來越多,這條在網上一度被稱為“普娃逆襲”的首選之路,也開始變得擁擠和難走。
雞娃的盡頭是雞自己
在這個全民焦慮的年代,沒有誰能比一位媽媽更容易陷入重重焦慮包裹之中。
18歲上大學,22歲畢業、步入職場、升職加薪、結婚生子,最終坐上某互聯網大廠部門主管的王欣,人生每一步似乎都順風順水,在每段年齡也都有屬于自己的刻度。然而,這樣的人生在兒子上學后逐漸偏離了既定軌道,傾盡心血的她換來的只有無止境的焦慮和不甘。
從孩子兩三歲懂事起,王欣就不惜花重金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、請私教,培養“牛蛙”。985名校碩士畢業又在互聯網大廠浸染多年的她,深知現在競爭的殘酷和起跑線的重要性。這些年,兒子的每一天都安排的滿滿當當,所謂的童年,變成了年復一年??上У氖?,兒子的成績并不理想,尤其數學特別差,差到補課都補不起來的那種,這種情況在學校里,難免成績墊底。
王欣的兒子今年9歲,在北京一所小學讀三年級,為了讓兒子進入一所好的小學,王欣和丈夫在六年來就背負兩百多萬房貸買下北京一套只有40平的學區房,并提前一年提交入學資料,結果,由于學校突然不知為何縮減報名人數,很不幸她家孩子被調劑到一個頗為遙遠的三流學校,之前所有的準備和努力通通作廢。
更令王欣難受的是,即使在這所三流學校兒子的成績仍舊很一般,雖然孩子也算努力上進,各種補習班和線上課程報了不少,但成績就是不見明顯提高,照這樣下去,在僧多粥少、競爭激烈,異常殘酷的中考分流機制下,兒子大概率只能去讀個職專,再往后的人生,王欣想都不敢想了,她不甘心,也不可能甘心。
與此同時,大環境的變動也讓公司的內耗越來越嚴重,王欣每天早晨醒來都有不想上班的念頭,導致失眠越發嚴重,眼里無光、心里無愛,家長為孩子的成績憂心忡忡,很長一段時間,她都感覺自己每天行尸走肉般活著,生活逐漸脫離了自己的掌控,一天天黯淡下去。
擔心階層滑落的危機感驅使著王欣和丈夫尋找出口。彷徨之中的王欣有一次和香港的一位朋友聊天時,無意中了解到進修移居香港,并沒有想象中難。隨后,她又上網查了不少資料 ,打開社交平臺輸入“香港讀研”這個關鍵詞,王欣驚奇地發現,竟然有那么多40+的媽媽為了孩子未來,義無反顧選擇人到中年去香港讀研,通過“雞”自己給孩子的教育換條賽道。
在和丈夫反復權衡之下,王欣決定放棄年薪可觀、房車雙全的生活,讓丈夫留在內地工作,承擔起養家的重任,她則為了孩子的未來重拾書本,去香港再讀一個研究生學位,拿到香港身份后孩子不僅可以憑借DSE成績申請香港公立大學和全球300多所海外名校,還能通過港澳臺華僑生聯考,低分邁入內地211或985名校的大門。
39歲,重新開啟校園生活
雖然王欣讀書時成績很好,但工作多年后英語早就還給老師了,學歷和工作經驗也卷不過優才、高才那些申請人,所以最后選了門檻低但也穩妥的方式,全職去香港讀研進修。
一開始選擇院校和專業時,王欣也費了不少心思,對于香港的大學坊間有這樣一則傳言:學生“卷”港八,職場人、家長“卷”都會大學。被稱為港九大的香港都會大學,成為了離開職場的中年人首選的熱門學校,報名人數多,競爭也很激烈,綜合各種因素后,王欣最終瞄準了該校的工商管理碩士。
敲定目標后,王欣一邊聯系中介開始準備各種手續,一邊開始準備雅思考試,備考時,她發現工作后再學習發現自己很難集中注意力,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下降。每天,王欣都會在學得不夠多、記得不夠牢的想法里斗爭糾結,又要分出一大半精力照顧孩子和處理家庭的瑣事,壓力比工作時更大。
由于五年多沒碰過英語,第一次雅思考試,王欣并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成績,雖是預料之中但也很失落。由于兩周后又要迎來第二次考試,她也沒有時間自怨自艾,只能快速調整心態繼續復習。一向不服輸的她拿出高考前的勁頭,硬是靠突擊培訓學習,終于在第二次考出了正常成績,雖然是低分上岸,但畢竟跨過了最難的一關。
去年12月底,王欣開始提交申請資料,今年1月又補交資料,2月再次補交資料,2月底收到面試筆試通知,3月初開始面試和筆試,最終,王欣在3月13日順利拿到 學校的offer,全程踩了很多雷,過程中的繁瑣和等待中的焦慮回頭想想一言難盡,好在沒有掉入坑中,最后順利上岸。
9月4日,開學第一天,王欣說自己可以用“渾身不舒服,哪哪都不對”來形容,已經提前兩個月來香港適應的她不僅沒怎么聽懂學校welcome reception上院長和教授的致辭,也跟不上老師快節奏的授課方式,一堂研究課下來腦子里七葷八素,開學這一周她一直用蹩腳粵語,十分難為情地跟小她十幾歲的同學借筆記。
在香港讀研這一年,王欣要學9門課,數量不多但也不少,課程內容大致是市場營銷、財務管理等,雖然難度可能沒有內地985高校全職研究生那么大,但由于語言和環境等問題,加上Presentation、Report、essay一樣都不能少,王欣一邊自嘲自己讀的是Master of Water(水碩),一擠全是水,一邊還是要直面壓力,把課9門課程慢慢啃下來。
一條并不好走的“捷徑”
由于學校宿舍緊張,王欣選擇在都會大學附近合租,居住環境與內地相比非常狹小逼仄,讓她難以適應,合租舍友Lisa原本是一位全職太太,老公在房地產行業做得小有成就,為了孩子未來的教育,她同樣選擇來香港讀研。
在香港這一年的學費加上各種簽證費、材料費,王欣大概要花費25w人民幣,合租的費用每人每月則是7000港幣,加上日常的生活費和每月飛回北京看孩子,讀研一年,王欣至少得準備50w人民幣才勉強夠用。
目前只靠丈夫一個人的收入,王欣還是覺得這筆錢花得肉痛,但想想孩子的未來,她和丈夫又覺得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。這兩年,像王欣和Lisa這樣去香港讀研的中年媽媽越來越多,香港入境處每天都在排長龍,申領身份證的號提前四五個月才能預約上。那些當初被許多人嘲笑的大學申請難度也不斷增加,容易畢業的學額被家長一搶而空,甚至有機構推出幾十萬的“保錄”套餐,價格堪比名校申請,說起這些現象,王欣一直感嘆真是太魔幻了。
在香港讀研的簽證可以續簽,七年后可以拿到香港身份證,但眼看著來港讀研的家長越來越多,這條移居之路也變得不像以前那么好走,香港生活的高成本,七年中政策的不確定性,還有家庭重心的完全轉移,都考驗著一個家庭的決心和資本。
王欣可以預見,相當一部分人會止步于2-3年后,成為炮灰,根本熬不到7年之后。接下來幾年,隨著香港人才引入以及雙非港寶相繼進入高考階段,不管是港澳臺聯考還是DSE,競爭都會比現在更激烈。當然,相比內地雞娃的現狀,她對孩子的未來卻多了一份信心,沒有以前那么焦慮了。
令王欣欣慰的是,她這一切努力兒子都看在眼里,看到爸爸媽媽為了生活,為了自己努力打拼,這對他是個很好的榜樣,準備讀研的這段時間,兒子明顯比以前懂事也更勤奮了。
在舒適圈呆久了的王欣,也想借著去香港讀研的機會,看看外面世界的變化,未來職業發展有哪些機遇。她發覺自己這些年因為身處舒適區而變得麻木,很多事情上缺少創新的思想和勇氣,但是這一年多的經歷讓她感覺曾經的大學時光好像又回來了,天下之大好像沒什么地方不可以去了。雖然難免狂妄,但這種重拾自信的感覺還是挺好的。
(應受訪者要求,文中王欣為化名)
頭條 23-09-12
頭條 23-09-12
頭條 23-09-12
頭條 23-09-12
頭條 23-09-12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9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
頭條 23-09-08